文章來源:香港商報
出自山水人文間,隱于庭院街巷中。記者從安徽歙縣獲悉:歷經3年建設,安徽省徽州歷史博物館正式落成,將于9月12日對公眾開放。
作為首家集歷史、人文、自然、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徽文化「博物館」,它的建成將成為徽州文化研究交流展示的中心,為推動徽州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。
安徽省徽州歷史博物館坐落于黃山市歙縣徽州古城景區內,占地10064平方米,約15.09畝,總建筑面積為11493.43平方米,分為地上二層,地下一層,陳列展廳淨使用面積達4055.97平方米,藏品庫區面積為1571.06平方米。
體現徽州「山水人文」
徽州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定位為國家一級館。其用地呈不規則形狀,周邊文物古建眾多,北為徽州府衙、徽園,東北毗鄰許國石坊、東譙樓,西望太平橋及正在聯合申遺的徽州古城牆,選址極為考究。其總體佈局延續周邊建筑環境肌理,構建「街巷」空間中多變路徑的演繹,從而達到歸于自然、隱于街巷的效果。這種遵循本真、低調沉穩的設計,是對利用現代大型公共建筑體現徽州建筑神韻的一種有益探索。
徽州歷史博物館整體設計不追求大氣磅礴,而是用一種極盡低調的姿態去尊重徽州古城及周邊的歷史文物、歷史建筑,用建筑主體,詮釋「徽」字的字形內涵——山水人文。設計團隊從徽派建筑特點及徽州山水形態中汲取靈感,提取周邊徽州地域元素——「人」字坡,并對「人」字進行解構,使之形成連綿不斷的「山」與波瀾起伏的「水」,讓博物館主體建筑有了徽文化的根本神韻。
尊崇「徽而新、中而新」
在建筑體量上,徽州歷史博物館遵循「不高、不大、不突出」的原則,旨在為市民、游客提供一個感受徽州文化、鳥瞰徽派建筑、讀懂徽州歷史的綜合性文化休閒場所。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,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、文化傳承、歷史延續。
徽州歷史博物館建筑主體為粉牆黛瓦,採用磚、瓦等徽派建筑材料,通過傳統和現代建筑手法相結合的方式,使其既有傳統徽派建筑特色,又處處散發出時代氣息。同時,設計團隊通過簡潔幾何形體的穿插組合,以及建材質感和虛實效果的對比變化,增強了主體建筑的現代感及雕塑感,將現代建筑設計手法和徽州本土建筑材料相結合,在實現了對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同時,盡顯了時代特徵,使其真正成為一座具有濃厚「徽而新、中而新」意韻的現代化高標準博物館。(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楊瓅)